Le Labo,這個不打廣告、拒絕量產的小眾香水品牌,收獲一堆顧客的“彩虹屁”之餘,為什麼能挑戰各大巨頭的商業壟斷?
從早期Chanel、Dior等奢侈大牌推香水副線,到如今的Diptyque、Jo Malone、Atelier Cologne等品牌興起,隨著消費升級,國人對於香水、香氛的需求也有所變化,尤其是一些女性新中產,她們對香水品牌定位、形象是否符合其個性、身份,產品原料和氣味是否純天然等要求愈發嚴苛。
內地沒有開設實體店;沒有刻意宣傳曝光;Le Labo 香水價格並不接地氣,最貴一瓶售價近1000美元;繼Jo Malone後,2014年被雅詩蘭黛集團收歸囊中……Le Labo這究竟有著怎樣的“香水哲學”,讓遍佈國內外的消費者為其乖乖掏出錢包?
產品力才是真實力 拒絕量產,不打廣告
2006年,Le Labo在紐約誕生,是一個由兩位男性所創立的品牌。盡管被雅詩蘭黛集團全資收購,但一直以來,這個特立獨行的品牌,都保持著自己發展的步伐。兩位創始人一直堅信,氣味永遠是香水品牌的賣點,能決定企業可走多遠。因此,頗具理想主義的兩人摒棄瞭傳統香水產業嘩眾取寵的模式,將幾乎與行業陳規相悖的理想主義特質賦予給Le Labo。
這裡的“拒絕量產”是有兩種含義。
自創立以來,Le Labo仍然保持平均每年上新一款香水的速度,發佈18款主打香水。香水名字也並不花哨,每款香水都以主調香而命名。後面會伴隨一個數字,Ta代表瞭所用香料的數量。其中,最受歡迎的前3名香味,分別是 Santal 33、Thé Noir 29 與 Rose 31。
而“拒絕量產”的第二層含義是,Le Labo在實體店所售賣的香水,全程手工調配和現場包裝,而非工廠批量生產後運到店內銷售。
➤不打廣告,讓產品為自己代言
當各大香水品牌將巨額資金投入明星代言和市場營銷的時候,Le Labo卻相當佛系,選擇不打廣告。其產品包裝也隨意簡約,雖然毫無設計可言,卻充滿品牌辨識度。Le Labo認為,企業所傳達的情感和品牌信息都根植於香水,因此選擇把資金完全投入到香水的制作成本上。
有質感的工業風 把每傢門店都打造成“實驗室”
Le Labo一詞在法語中有“實驗室”之意。除瞭產品制作和包裝頗具“實驗”意味之外。從首傢實體店開始,Le Labo每傢店都打造成瞭一個開放式的“香水實驗室”,香水制作間、黑色貨架、淺色燈具、洗手池、白色工業風墻面以及吧臺成為其門店標配。
在“實驗室”裡,調香師從冷藏櫃中取出原料,然後用秤盤、滴管、量杯當場調配香水,然後把成品倒入透明玻璃瓶,再貼上標記著日期、操作人員姓名和顧客姓名的標簽,最後裝入牛皮紙盒。
產品制作、香水瓶包裝、門店體驗……Le Labo把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,將購買過程轉化為瞭一個類似於科學實驗的項目。兩位創始人希望能將顧客帶回香水原始誕生地——實驗室,以調香師的專業服務和手工藝,讓其瞭解一瓶香水的誕生過程,從而瞭解到品牌對品質的嚴格要求。
除此之外,Le Labo也在自傢門店裡賣起咖啡。在紐約藝術街區威廉斯堡,Le Labo與Blue Bottle齊名的La Colombe Coffee Roasters合作,開出瞭首傢精品店Williamsburg boutique,這是品牌旗下首傢Le Labo café。
Le Labo對外表示,未來品牌將會不斷跨界,計劃開餐廳或服裝店。
Le Labo之所以成功,除瞭過硬的產品品質之外,其線下體驗功不可沒。品牌為顧客提供一種獨有的空間,並在此空間選擇產品,看到自己所購物的香水如何制作。對比起網絡上的聞不到、摸不著圖片,或拿到手中包裝好的成品 ,Le Labo通過普通銷售環境通常不會采用的方式讓客戶感知產品,進而瞭解品牌,其實產品成交和口碑打造隻是水到渠成之事。
承包瞭奢華酒店的洗護
費爾蒙、柏悅、艾迪遜,都選Ta
被收購後,Le Labo開始瞭全球的擴張。截至2019年8月,Le Labo的實體店加上高檔百貨裡的分銷櫃臺,約為150傢。在中國,也隻有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設有分店。
對於一個創立瞭14年的品牌而言,這樣的門店拓展計劃著實緩慢。雖然如此,但Le Labo被註入瞭更強勁的發展勢能。
近年來,不少奢華酒店都選擇Le Labo作為旗下酒店指定洗護用品,比如,費爾蒙酒店、柏悅酒店、艾迪遜等大牌酒店。
在品類拓展方面,對於Le Labo而言,香水隻是媒介。被收購之後,Le Labo推出瞭便攜小巧的香薰膏;隨後與品牌理念相仿的洗護品牌跨界合作推出兩款洗衣液;冬日明火取暖以及愛迪生的燈泡作為靈感,自主研發香擴器……
由此可看出,隻要找到專長立足點,哪怕是小眾品牌,也能在大環境之下,變得越來越國際化。
-總結-
小眾品牌如何在企業發展時不被拋棄?其實Le Labo是一個很好的范例。
首先,Le Labo是一個很“個性”的品牌,產品包裝十分“粗糙”,拒絕廣告與批量生產,現場定制個性標簽。不過,這種“個性”是建立在有過硬的質量加持下。所以在消費者眼裡,Le Labo的產品就成瞭與眾不同的代名詞。
其次,強調品牌的“小”。這種“小”並非指格局,而是其小眾性所造成的“人無我有”。尤其在互聯網時代,社交平臺為每個人提供瞭展現自我的“舞臺”,Ta們急切需要獨樹一幟的標簽去標榜自我。而Le Labo的instagram賬號“盜取”顧客與店員聊天對話的一些有意思的片段。文案傳播出去,既滿足去消費者的表達欲,也從第三方之口提升瞭品牌的身價。
當然,Le Labo之所以能成功上位,雅詩蘭黛集團這個“金主”功不可沒。給瞭品牌提供更多發展可能之餘,也為大集團未來如何看待和收購其他小眾品牌提供參考和建議。
與其說Le Labo小眾,不如說這是更有深度的取舍。而這也讓其發展超越瞭市場預期,也讓企業發展走得更遠。
延伸閱讀:
留言列表